交谊舞曲搜索 选择分类:
60多年前上海也曾流行广场舞
发布: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15年5月4

情书中描写的群文活动

两个上海人于1950年代的家书,记录了那时他们参与过的群众性文艺活动,文字不多,却也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脉搏,体悟到当年这个城市居民的情感与心灵。

信件中的男主人公傅伟(化名),约于1930年-1931年出生。上海解放时中学毕业,在蓬莱区文化馆当职员。女主人公李敏(化名),1932年10月出生,解放时中学毕业,在长宁工校负责文化宣传工作。从1951年起与傅伟确定恋爱关系。

傅伟在信中对李敏提到:

“昨天的五一游行我负责同学队伍,在整个蓬莱区八万人的队伍中,我们的队伍是最后一个,所以从上午九时起至下午四时半,十足地在体育场等了七个半钟头。同学的思想混乱之至,结果没办法就教同学跳匈牙利舞。由于大家都学起匈牙利舞来了,所以才“拖”住了同学的情绪。等到我们出体育场时,三百个人中,几乎每一个都学会了跳这个舞,情绪高得不得了,连我这个从不会跳舞的笨家伙也跳得蛮好。这个舞好不好,就可想而知了。(舞蹈的歌谱是:5656565∣517653∣5534553∣5534533∣1432143215∣1432143215:‖。歌谱中的记号如一拍半拍等画得对不对,不敢肯定)。假如你要学的话我可以教你。不过听说在《青年报》上也曾经登载过的。(昨天我们的队伍做到了100%不开小差不买零食)。你是文娱先生,可以将这舞教给同学。”(1951年5月2日)

李敏回复道:

“伟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是过去了,这次我们长宁区工校教师全部担任鼓动宣传,所以没有参加游行,但是我们都检阅了五万多人的游行队伍,工人阶级显示了他们伟大的力量。尤其当同学们见到了我们先生给他们鼓动时,他们的步伐就走得更加整齐,歌唱得更响亮,口号呼得更有劲——这样我们从上午七时半直到下午五时才结束,在这期间却也够累了,那天晚上七时半我才回家。”(1951年5月4日)

“今天,他们都出去了,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内静静地想着写着……听着音乐,另有一股心情,音乐真能动人,使你去除了烦恼。有人说会欣赏音乐的,也就懂得了人生,这虽然不顶全面,但我倒感到很有意思。”(1951年6月16日)

“由于过去的经验,我的声音被称为较清爽、容易吸引群众,因此我担任了很多,如对口唱(一男一女)、讲故事、对白等,此外还有大合唱和舞蹈。虽然我身体不好,在工作期间也有发烧、头痛等现象,但我都把它忍受过去了。这真是给我一个考验,但是很矛盾的,我会暗暗地烦恼。算了吧,不谈这。喔,我们在集体练习时教师间的感情更融洽了,记得在宣传的那天晚上(廿日),我们都拖着沉重的脚步到里弄里去开会,居民们的那种热忱,充分地表示了他们的政治觉悟是有了提高。”(1951年7月23日)

“一星期又匆匆地过去了,你们那里忙吗?大概又要开始订计划了吧!我们工校里这星期上的是临时课,三月二日在马陆桥他们工校会举行了开学典礼,我竟被选为教师代表,在大会上讲话,真是尴尬得很。但我总觉得跑上几次,老练得多了,可见什么事都得学习呢?唉,真是经不起磨炼,这几天晚上工作得较迟了些得了感冒,加上为了适合同学要求天天地教他们唱歌。为游行练,所以我的嗓子已变成麒麟音了,(这三个字不知是否这样写的吗?)今天是三月四日,反美大游行,我们长宁区工校教师会组织了一鼓动站,设立在中山公园门口,我们在清早四点即起身,到六时集合在公园门口布置,用了一上半天的喇叭,到下午一时才结束,但我的喉咙已发不出声了,回家又得很多事,所以竟从愚园路跑到老北门,你想伟大不伟大,但可把我累坏了。”(1955年3月4日)

曲调已改,节奏依旧

傅伟与李敏给我们留下了139封信,时间跨度是1951年到1959年。两人的家书只有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中才可能得到更准确的理解。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越先生,他比傅伟小6岁,却对1950年代上海的群众音乐和舞蹈记忆犹新。

像傅伟他们一样,越先生也住在上海的市中心,他家在永寿路上,北靠延安东路,南临淮海路。越先生的父母一直在宁海东路菜场摆摊卖海产品。越先生小学毕业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开始帮助母亲“做生意”。

1951年年初,宁海东路菜场管委会组织了“宁海东路菜场文工团”,越先生虽然只有小学毕业,但他说,“我算文化程度高的,担任了文工团团长”。文工团的成员都是“菜场里的”,有的是摊主的子女,有的就是年轻的摊主。文工团活动频繁,早上“落市以后”,他们就“找时间”到菜场总代表家里练唱歌,到延安东路边一个叫做洋经浜的地方跳舞、打腰鼓。越先生说,“洋泾浜原先是一条小河浜,英国人做了租界后就填满了,成为路边的一个小广场。我们文工团就在这里排练腰鼓,有时还喜欢跳舞。当时特别流行一首舞曲叫‘找朋友’。舞曲的一开始是‘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朋友’。”

文工团很忙,经常在马路边找个小广场,在店铺前拦一段人行道进行表演,打腰鼓,唱歌跳舞。他说,当年唱的歌都欢快流畅,气势磅礴,如“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人人会唱,天天都唱。两年多以后,越先生重新上学。1956年,越先生进入上海师范大学,担任了团总支宣传委员,他说,“我每周都要组织一次舞会,每次都把一部分舞票发给解放军干部战士,让他们来参加舞会。解放前在舞厅里跳的交谊舞,当时全上海都流行起来。”我惊讶地问为什么?他回答说,“南下的干部战士太多单身汉,政府在想办法创造机会让他们找对象。”

傅伟自称是个“从不会跳舞的笨家伙”,然而,恰恰是这位搞混了匈牙利舞曲与《找朋友》的“笨家伙”对于音乐、舞蹈的热情与投入,反衬出上海这座新生城市的新气象,其中,交谊舞对于上海的未来意味深长。

李敏是个“文娱先生”,她在信中提供了一个理解音乐的视角:“会欣赏音乐的,也就懂得了人生”,从这个视角去解读两人的家书是富有启迪的。李敏的家书有趣地蕴含着她的音乐之恋与“思想改造”实践之间的隐约的关联。她努力接受新思想,却时时露出“小资产阶级”的尾巴;她热情教唱革命歌曲,嗓子都变成了“麒麟音”,却在静悄悄的时候听着“西乐”。

李敏在“思想改造”中终于更多接受了新时代的音乐与舞蹈,她不仅意识到新时代的音乐舞蹈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还认识到它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价值。为此,她决然放弃了“读大学的念头”,决心做好“文娱先生”。

在李敏们的努力下,新上海的新生活催开了新时代的音乐舞蹈之花,创造着上海崭新的城市文化;反之,新的城市文化也不断地塑造着上海居民的人生,改变着上海人的生活。

上海在变化中。弹指一挥数十年,上海旧貌换新颜。前些日子,我们特地起了个大早,来到傅伟李敏他们曾经唱歌跳舞的愚园路,走进中山公园。公园里满是跳着广场舞的老人们,那些70、80岁老人的矫健步伐总引人关注,他们莫不就是当年的傅伟李敏?

广场舞音乐流淌在晨雾与绿叶之间,曲调已改,节奏依旧,轻松的、明快的、给人活力。老人们喜欢这样的旋律,正如越先生所说,“这样的曲子让人想起年轻的时代,使人年轻!”

用户名* 密码*
  
合作商家
月份舞曲专辑
热门舞曲专辑
联系方式

业务QQ:
21904483  (点击交谈)
290578922  (点击交谈)
电子邮箱:
290578922@qq.com
21904483@qq.com
联系手机:15855102118

Copyright 2005-2015 http://www.jiao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交谊舞中国 版权所有 www.jiao15.com 皖ICP备08001448号-1
专业交谊舞曲网站竭诚为广大交谊舞爱好者提供最优质的交谊舞曲和最满意的服务! 站点地图
7x24小时服务热线:15855102118